今年以来,权益类基金陆续放开限购,而债券基金却仍有不少限购,只能看却买不了的“橱窗基金”再度出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业内人士表示,债基去年的业绩表现较为亮眼,市场资金追捧趋势延续,限制申购公告频发是为了防止短期内大额资金流入摊薄收益,是一种投资者保护措施。展望2024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债券市场有很多投资机会值得挖掘,市场行情有望延续。
新年以来债基频频限购
新年伊始,在权益类基金纷纷放开限购的情况下,不少债券基金却宣布限制申购额度。Choice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全市场已有11只债券型基金宣布暂停机构客户大额申购。从近一个月来看,全市场已有329只债券型基金产品发布限购公告。目前,在全市场申购限额名单中,债券型基金占比近五成。
其中,中欧兴利日前发布公告,为进一步保证中欧兴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稳定运作,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公司决定于2024年1月8日(含)起,将A、C份额每日申购限额降至10元(不含)。
除中欧兴利外,1月以来还有不少绩优债基密集限购,如红塔红土瑞景A、C份额均自1月2日起暂停大额申购,每日申购限额为500元。广发央企80债券指数D份额自1月3日起暂停大额申购,每日申购限额为1000元;A、C份额则自1月8日起每日限购10万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新的一年,市场基本面不断出现新的影响因素,行情预判会需要更多时间,大额申购除了会摊薄收益外,也会影响基金新一年的战略布局。此外,基金在分红前往往需要限制大额申购,以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
“短期内大量资金流入有可能对基金的持仓结构造成冲击,迫使基金经理进行仓位调整。”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采取暂停大额申购的措施,可以视为一种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风险管理措施。
年底“限购潮”延续
实际上,在去年年底,债基就迎来了一波“限购潮”,“橱窗基金”也频频出现。例如,2023年12月8日,财通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财通纯债债券和财通恒利债券的单个基金账户单日累计申购、定期定额投资及转换转入金额均不得超过100元。此前的11月22日,长盛基金也发布公告称,对长盛盛启债券A类或C类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多笔累计高于100元的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进行限制。
此外,甚至还有基金直接对机构客户“闭门谢客”。易方达稳健收益基金公告称,为了维持基金的平稳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自2023年12月19日起暂停机构客户在全部销售机构的申购、转换转入和定期定额投资业务。
从发行市场来看,去年12月以来,债券基金发行受到市场热捧,不少债基宣布将提前结束募集或进行限购。2023年12月13日,中信保诚基金旗下中信保诚嘉盛3个月期定开债券型基金和博时基金旗下博时锦源利率债均发布公告称,决定提前结束基金募集。此前,景顺长城、鹏华、广发、华富、泰信等基金公司也均发布公告称,提前结束旗下产品的募集,而这些产品均为债券型基金,部分债基的发售期仅持续了两天。
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年底,债券型基金受到追捧,大量新发基金提前结募并掀起“限购潮”,与债券类基金较为亮眼的业绩表现有关。
“2023年,债券型基金的表现相对权益类基金亮眼,受到了市场资金的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若基金规模增长过快,可能会导致原持有人获得的收益被摊薄,对基金的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为确保基金的长期稳健发展,基金管理人需要对债券基金的规模进行限制管理。”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
债券市场热度有望延续
2024年开年以来,债券市场行情仍持续走强。1月9日,30年期国债期货价格再创历史新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破2.5%,处于5年来低位。展望2024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债券市场有很多投资机会值得挖掘,市场行情有望延续。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从短期来看,资金面持续宽松可能带动长债利率阶段性向下。从全年维度来看,预计国债利率中枢或将继续下行,因此,长债和超长债收益率若出现调整,仍可关注相应机会。
前海开源基金表示,展望今年的固收市场,在高票息资产较少的情况下,固收资产投资首先存在利率磨顶带来的战略性配置机会。其次,在经济总需求方面,产出缺口依然为负;在货币政策方面,政策引导市场实际利率下行趋势延续,资金面保持合理充分,都有望助推债市延续暖意。
金元顺安基金在2024年债市展望中表示,随着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的不断增强,整体经济能够保持边际改善的趋势。目前,海外市场利率高点已过,人民币汇率压力得到缓解,在经济基本面向好的情况下,资本有望回流,权益市场预计逐步回暖,债券收益率尤其是长端利率可能维持震荡偏强的态势。
财通资管固收公募投资部总经理李杰表示,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整体上有利于债券市场,但票息策略的有效性可能下降,久期、利率债波段交易、二级资本债等多元化策略的作用或相对提升。
推荐阅读: